6月18日上午,湖北科技学院参加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总结会暨辅导会在温泉校区教3-401隆重举行。党委书记田辉玉、校长吴基良、副校长钟儒刚以及团委、教务处、科研机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各教学院院长、分管科研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分团委书记、教师和学生代表,参赛作品的指导老师和学生参加本次大会。
大会开始,团委书记殷燕子对我校参加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作汇报。介绍了“挑战杯”竞赛的宗旨、目的、参赛对象、作品申报和奖励,并结合历时半年的启动工作、发布方案、动员备战、收集作品、赛前辅导以及终审答辩介绍了“挑战杯”竞赛的历史、内涵、特点和指向,阐述了备赛体会和工作思考,以期提前谋划、科学备战下一届“挑战杯”竞赛。
据介绍,此次“挑战杯”大赛,我校12件作品,经过现场问辩,电信学院李洪同学等3个团队作品获二等奖,核化生学院陈圆等8个团队作品获三等奖。同时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我校累积作品得分为280分,在77所参赛高校中排在第28位。
接下来,副校长钟儒刚教授宣读《关于表彰2019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优秀组织单位的通报》。在颁奖仪式环节中,副校长钟儒刚为教育学院杨凯团队、数学与统计学院冯双成团队、核化生学院李敏、基础医学院张也团队、核化生学院崔晓红团队、核化生学院陈圆团队、核化生学院胡威威团队、护理学院王羽捷团队等8个团队代表颁发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校长吴基良教授为电信学院李洪、经管学院胡振华团队、经管学院黄颖团队等三个团队代表颁发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党委书记田辉玉为经济与管理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数统与统计学院、教育学院、护理学院、基础医学院代表颁发湖北科技学院2019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单位”奖。
在获奖代表发言环节中,电信学院徐四六老师、核化生学院胡威威同学、经管学院胡俊超院长现场分享了对于“挑战杯”竞赛的体会和备赛参赛过程中的思考与建议。
会上,党委书记田辉玉为挑战杯工作作总结讲话,田书记代表学校向取得优异竞赛成绩的同学们表示祝贺,向为竞赛辛勤付出的各院系、各单位和指导老师们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田书记指出我校在创新创业、学术科技竞赛中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他提出3点想法与大家共勉。一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学校要做好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整体规划,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贯通前后环节,协同开展工作,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二是搭建平台、敢于创新。学校要积极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动员高层次的教师们到平台来工作,指导学生们的科技创新活动。三是结合优势、发展特色。各个学院要举办具有自身学科专业特色的品牌科技创新活动,选拔富有潜力的优秀项目和学生,进行长期的培育,给予累进的支持。
会议休息期间,我院孙绍发院长与我院获奖学生代表共同合影留念。
会议最后,省社科院冯桂林教授给师生们作挑战杯专题辅导。冯桂林教授从大赛的发展概况 、参赛作品的选题 、选题的调研方案设计与实施、参赛作品的架构设计与撰写、撰写中的注意事项等五个方面就竞赛进行了详细阐述。
本次挑战杯杯,我院成绩喜人,共获得四项铜奖(见获奖名单),对学分总分贡献率为约30%,与经学院并列第一。核化生学院已发出号召,希望学院院老师、学生再接再励,多出精品,在来年的挑战杯中再创佳绩!
附:我院2015级应用化学班学生胡威威在会上发言。
6月18日挑战杯总结会发言稿
——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胡威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我是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2015级学生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胡威威。作为校园里的资深老腊肉,在即将离开的这一周,还有这样宝贵的机会作为挑战杯的参赛代表站在这里分享我的参赛感受,在我亲爱的母校的讲台上最后一次讲话。
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它是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1000多所高校参与,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近乎一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的“奥利匹克”盛会。
自2019年年初,学校就发布了关于今年我们参加挑战杯的参赛计划,刚刚考研初试结束的我,有些激动,希望能平衡好自己的时间,参加这次比赛。
4月份,两个好消息同期而至,我以专业第一考入了上海大学,我们团队的项目被学院推荐到学校参加今年的挑战杯。
整个5月,是忙碌、充实、向往、快乐的,我们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反复打磨作品,在校团委的备赛会中,反复模拟参赛的情景,我不记得修改了多少细节,也不记得反复陈述过多少次自己的项目简介,但是我清楚地记得5月25日,我们湖北科技学院代表对来到湖北省挑战杯的决赛场地——武汉轻工大学那一天,我的心情,像是坐上了过山车,从满怀期待激动不已,到努力镇静沉着应对,从视觉震撼连连惊讶,到学习领会理性思考,这是一次洗礼,更是一次成长。
我想用四个感受来与大家分享我参赛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小小展位,大大文章,展位是作品的名片,更是用心的体现。
作为理工钢铁直男,赛前我并没有为自己的展位布置花费过多的心思。可当我到达会场后,我有些乱了阵脚,我看到有的团队用液晶电视展开作品讲解,有的团队把自己所有的作品,获奖证书,荣誉甚至平时的工作照片都挂满了自己的展位,还有团队自制创意海报和氛围灯,自带土风特产,不放过任何一个宣传自己的机会。那一刻,我甚至感觉自己不是参赛选手,更像是参观的游客。好在我在团队成员的激励下迅速调整了状态,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迅速把与作品相关的所有材料全部打印了多份,挂满了自己的展位,这才让我们的展位看上去有模有样。
第二个感受,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理论是科研的基础,更是作品的灵魂。
在我的现场问辩环节中,三分钟亮点陈述很顺利,而随后的专家提问却让我措手不及,我原本以为他们只会问作品的应用,思路和技术手段,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更多地问理论,问机理,问为什么。我在问辩结束后旁听了大部分自然科学论文作品和部分科技发明作品的问辩,我发现,不论什么作品,海报上的内容都是专家提问的重要对象,而针对海报,专家总是提出理论性的问题,评委专家的提问特点是:以问到参赛选手哑口无言为目的,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称这场比赛为大学生的“奥林匹克”竞赛,原来挑战杯的大奖得主,需要的不仅仅是艳惊四座的参赛作品,更需要的是参赛者雄厚的理论功底。
第三个感受,薪火相传,承前启后,传承是团队的精髓,更是创新的脉搏。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在大赛的闭幕式上有这样一个环节:武汉理工大学的团队几代挑战杯人分享与挑战杯的缘分。他们从2003年开始,就在全国挑战杯赛场上披荆斩棘,从二等奖到一等奖,从一等奖到特等奖,一代一代地传承造就了这支全国知名的团队。赛后我与他们的团队交流后得知,他们的团队成员年级分布是有规律的,一般情况下,团队成员6人,1名大一,2名大二,2名大三,1名大四。低年级的目的是熟悉比赛氛围,赛场布置,高年级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负责现场问辩。既保证了参赛者水平又兼顾了团队传承,这样的团队没有不强大的道理。
第四个感受,登高博见,海阔天空,眼界是拼搏的动力,更是梦想的尺度。
在湖科,我觉得本科生能够发表一篇SCI论文就十分厉害了,而在湖北省挑战杯终审决赛的赛场上,SCI论文随处可见。在湖北省的赛场上,我觉得本科生能发表1篇Nature十分厉害,在全国挑战杯的赛场上是否还是如此,我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通过这次比赛,我顿感自己的渺小,因为我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那里是强者的聚集地,是英雄的论剑台,我深知自己还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追上我的同龄人,这也是为什么我并未获得好成绩却依然感到庆幸的原因,正是由于我看到了,我才知道我要向哪里奔跑,我才有动力奔跑,我才知道我要用多大的力气奔跑去追求更大的梦想。
马上就要离开母校,前往下一站继续我的学习与探索,成长与担当。我希望,我也相信,奋进中的湖科,一定能有团队冲进挑战杯、创青春等全国各大赛场披荆斩棘,为我们大湖科捧回我们梦想中的挑战杯!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